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關於旅行


        今天去圖書館讀書時,在置書架上看到了一本已經從高中起便很熟悉的書《轉山》,便順手把他帶回了座位。猛然的一想,前陣子不知道才和誰說過,「什麼?你竟然到現在才看這本書!」,但說真的,我雖然對這本書感到熟悉,但卻壓根都沒有看過。不知道為什麼的,自己就是不大想去看這種旅遊經驗與分享的書籍,思考了一陣子之後,隨著許多想法一股腦的湧上心頭,我想原因正是在於自己的旅行風格還是自己創造吧,看多了不免會羨慕起別人的旅行風格,覺得別人怎麼這麼厲害,於是便開始模仿他人的風格起來。或許有人會說,不會阿,多看看別人的分享,對自己會是一種很大的激勵,燃燒起內心熊熊的烈火,非要來場驚天動地的旅行不可,但最後呢,能真正付諸實踐的人有多少?最終還是回歸於羨慕他人的迴圈之中,無可自拔。就如我自己來說,時常聽取了許多前輩的旅遊經驗,當下都覺得,wow, it's so cool! 好想跟學長一樣!但最後不是原地踏步,就是不適合自己而興趣缺缺放棄。

        有關於不適合自己該怎麼說形容呢,舉個例子來說吧,算是個鐵道迷的我,每次在上社課時,總是會拿劉克襄很有名的一本書《11元的鐵道旅行》來說嘴,我說「不知多少男、少女,或者抱持著旅行憧憬的人,看了這本書後,自己搭著火車來到這些火車站後,下車在車站附近走了走後,卻敗興而歸,覺得什麼跟什麼,這地方怎麼會如此地無聊」,我想,這原因在於,除了多虧於作者本身的文筆之外,最重要的差別就在於心境了,有首詩寫的很好,其中一句叫做「心遠地自偏」,每個人內心所嚮往的東西都大不相同,換句話說,你內心若還尚達到「禪之境界」,就算別人對此一境界形容的多美好,你卻始終依舊無法體悟。


        在某一次歷史系上的演講,某位老師說「每當你帶著不同的觀點或者是角度重複去相同地方之時,你會發現,你每次看到的東西都會不一樣」,你會頓然發現,奇怪,這東西怎麼之前都沒有注意到呢?每當社課說到這裡,我就會秀出台南開基天后宮的照片給大家看,沒錯,大家的反應就是,就是廟阿XD,而重點就是在這裡,你的心境和所抱持的想法,就是和劉克襄不同阿,你要怎麼覺得有趣和浪漫呢?但你也不要因此感到失望,因為你也有的觀點和想法,看的出和別人不同的地方,那久是屬於你旅行最好的價值與意義。所以,我才認為不要一昧追求、羨慕別人所經歷的旅行場景,來場屬於自己的旅行吧!


        因為以上原因,所以我仍不打算把《轉山》給讀完,於是只隨手翻了翻,看看自序以及書中幾張圖片,而其中一張拍攝作者自己寄給自己的明信片的照片,吸引了我,相信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非常喜歡在旅途中寄明信片給自己,寄明信片也逐漸成為生活裡不可或缺的習慣。我看了一看有關明信片這一部份的內容,發現敘述著實平淡無奇,只是在闡述其為了寄明信片,要確認該貼多少錢郵票的問題而已。但我想,這件事在作者當下心中想必有其重要地位,而旅行就是這樣,一件在長人眼中、日常生活中看似普通不過的一件事,在作者心中,卻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而這本書,對我而言,傳達出最重要的事情,應該就是旅行時面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了吧!儘管我們的生活總面臨未知的將來,但對獨自在陌生環境中旅行的個人而言,這種未知足以讓人裹足不前,不敢前進,可這未知的背後卻又隱藏著無限的驚奇。而一次又一次的旅行,感覺就好像在挑戰自己面對未知恐懼的極限在哪裡。我是一個不大喜歡騎機車的人,總覺得騎機車是件危險的事,但面對未知背後所帶來的驚喜,我還是硬著頭皮給他騎下去,其他經過大街小巷、山路平原,旅行台灣各個角落,而我依舊相信旅途沒有結束的一天,台灣還有太多太多地方沒有去過。


        這學期修習台灣原住民史專題讀了兩本史料,分別是眾所皆知郁永河所著《裨海記遊》以及曹士桂《宦海日記校註》,在加上一些歐洲傳教士的日記,當時無論中外之人,面對台灣這塊土地,想必也是充滿著種種恐懼,離開自己熟悉之地,來到這看似荒蕪未開化的小島,一切都是未知的,儘管眾人對他們有所勸阻,他們依舊決定親自前往,我想這一點都不亞於《轉山》中所描述的西藏之旅。雖然我無法體會前人他們真實的感受為何,但旅行給我的經驗實在太多太多,看著先人遊記種種,一定會記錄的便是這台灣海峽的黑水溝,便想起我前年到金門搭船的經驗,講到旅行,我每次一定會跟朋友說,我們體內都流著勇於冒險的基因,只有你祖先敢冒著險搭船過台灣,我算是很不會暈船的人,但那只因為7.8級風浪就讓我吐到現在都記憶猶新的膽汁味道,我恐怕一輩子也忘不了,文獻紀錄中,可能怎麼也上不了岸之黑水溝的印象,我終於能有些許體悟。


        旅行對我而言,當然和前者所述的各位,有著截然不同的定義與意義,我不用去羨慕別人所經歷的,因為我也有自己所經歷獨特的旅行經驗,就像《轉山》作者在全書最後所言,那買我單車的年輕人,我不能想像,他騎的比我更高更遠。所以,羨慕別人做什麼呢?放寬心的去旅行吧。觀察不同文化中的人們與生活,以及實際體會吧,這應該是我重要的旅行意義了。


        每每想到旅行,總會想到升大一暑假,就因為老江的一通電話,跟我炫耀著「我在屏東枋寮吃海產ㄟ,這裡的人都好熱情喔,你要不要來」,我就衝他這句,隔天早上六點搭著區間車,一路從新竹殺到枋寮,在坐莒光轉到台東和他會面。那次旅行對我而言,充滿著不斷地驚喜與恐懼感,騎乘機車的危險感,在加上摔車的關係,使我那次的旅行後段充滿著壓力,好怕再摔車與賠錢,即使在海端加油站遇到了熱心的原住民姐妹,要帶我們去醫院,我的臉好像也完全笑不出來。但這趟旅行也實在給我太多,第一次到台南以南、到東部、到多良車站(還是晚上)、騎南橫、雷田的194碎石路段、好大條好大條的馬路,但種最重要的是「給了我敢踏出去旅行的第一步」,這一步對我而言,實在太重要太重要了!我曾經一直羨慕著振豪他在旅行中與他人的種種,背著二胡就這樣流浪,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一路上可以節是好多朋友,而我的親和力好像就沒有這麼強,且雖然到現在,我已經去過枋寮許多次,還是沒有體會到振豪所說的場景,但現在想想,那又如何?振豪有他獨特的人格特質與寶貴的旅行經驗,而我也有我獨特的性格與美好的回憶,所以,比較什麼呢?
勇往直前編織出屬於自己的旅行夢與實踐吧:) @台東海端、關山

2013.04.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