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印度教育志工思索


        媽!我上報紙了!這在國內上報不稀奇,上報也不是第一次的事,但在印度上報紙,這可能是人生中絕無僅有的經驗了。這份報導的內容,是在講述一群來自台灣的朋友,到了印度北方邦Lakhimpur的鄉村,進行教育交流的狀況,並且羅列了各志工朋友的姓名等等。

        來到印度做教育志工,我們主要是透過印度當地,一個名叫BBA的組織來協助進行。BBA的主要任務,在於將童工從惡劣的工作環境中搶救出來,對其提供教育,並且在各友善村莊施行計畫,提升農民的生產技術、改善經濟環境、提供教育資源,預防印度的孩童被父母因經濟壓力之迫,販賣而成為童工。我們這次主要去服務的據點,便是BBA為預防小孩淪為童工,施行此一計畫的友善村莊,因此我們每隔一至兩天,就會換所學校進行教育交流,以及和當地婦女團體,進行文化交流以及經驗交換等等。於此之中,便開始對於一些問題有些思索和理解,以下簡述自己的一些心得感想。

        來到印度,令我感觸最深的,便是貧富差距的問題了,在這個開發中國家,貧富差距本已不小,但在日漸的開發與現代化的進程中,貧富差距似乎也越來越大,坐在前往印度的班機中,坐在我們身旁的印度人,可說是在這人口龐大的國家中,算是少數富有之人了,一般農村中的農民,不要說是出國,可能連到印度首都德里觀光,都是一種奢侈。而這貧富差距的問題,也反映在印度的教育當中,即使在鄉村,教育也伴隨著財富與權力,活生生的展現在各個學校之中。

        在Lakhimpur的從農村之中,學校普遍都沒有日光燈,應該說我所見的學校,無論給人的感覺為何,均無。有些學校甚至連書桌都沒有,學生就這樣鋪個簡單的地毯,席地而坐的聽老師上課、讀書。有些學校因學生人數過多,全班可能破百人,學生都做到了教室門外,要看到黑板可能是難上加難。但也有學校有著寬敞的教室,學生、老師均穿著整潔的制服,你和老師完全可以用英文溝通無礙的狀況。同樣的年級,有些學校使用著印度文的課本,有些學校則使用全英文的課本,無論學生究竟從中吸收多少,讓我跌破眼鏡的事,相當於我們國中二年級的學生,在社會科學的全英文課本中,竟然有著殖民主義的論述內容,這姑且不論內容學生是否能懂,但全英文的程度就已經夠嚇人了。有些學校的學生背著笨重的書包,有些則輕輕如也。這些現象或許有些在台灣並不陌生,有些卻是我們難以接受或想像的,而這些面向,也存在於當地人民的思想之中,使我沉思久久不能自已。

        在和當地村民以及婦女團體的交流之中,我們理解到,在印度的貧窮農村中,務農一天的收入平均僅16.7Rs而已,折合台幣約近10圓,在當地連罐資本主義下的奢侈品,一瓶600毫升的39Rs的雪碧都消費不起,更不用說生病到醫院就醫,在農村之中,醫療通常都靠經驗傳承或民間療法來進行,請大夫實在是請不起。在這現實情形之下,教育也成為了可有可無的替代品,當地人民如是說著:「對孩子其實沒有什麼太大期望,你說他們能成為什麼大人物,賺多少錢嗎?我們只求日子能一天天過下去就好。」在聽到這樣的答覆之下,著實令我內心感到難過,我們不都說教育是改變人們命運的最好途徑,但在這個社會之中,當我們不把希望寄於教育之時,我們還能有什麼期望?望著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笑容,我腦海中頓時閃過種性制度這個名詞,難道我們未來的生活,能否接受教育與否,都被種性給截然劃分開來了嗎?這只是我剎那間的感覺,不知是否正確,但於印度社會之中,在貧富差距日愈擴大的情形之下,卻沒有那種像中國令人特別窒息、緊張的感覺,可能也來自於他們這種認命()的文化特質,既來之,則安之,就過好自己每天的生活,也就沒有什麼多餘的期望和希望了。

        我很慶幸自己生活在能受有教育的台灣,也相信教育能給人們帶來希望。那種沒有希望與期望過生活的日子,令人感到難過,每個孩子應該都有受到均等教育資源對待的權利,再次看著這篇報導,我相信我們這群教育志工能登上他們各大報的版面,相信他們仍對教育以及新知抱有一定期待的!也期望我國之教育制度能更臻健全,並且更投資於教育這塊大餅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