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讀《學生時代》有感


        今天下午,正如同往常一般,定期都會到台北公館的二手書店報到,翻翻二手書,在書堆之中尋寶。無意之間,這本書進入了我的眼簾,薩孟武先生所著之《學生時代》,大概翻了書中的內容,感覺頗為有趣,且對於清末民初的學生生活與想法,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狀態,也頗感興趣,於是便將這位法學大前輩的書也帶了回家,於回程的火車上順手讀了起來。

        對薩孟武先生,在我腦海中其實特別有印象,對讀過法律系的學生而言,我想你就算沒讀過他的文章,甚至沒聽過他,但在你所讀過的書中,也一定有提到他,只是你沒有印象罷了,他翻譯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而這篇文章,究竟有沒有一個字一個字的讀過,那也就端看個人造化了,在法律系聖經讀本,王澤鑑老師的《民法總則》一書中,薩孟武先生翻譯了〈法律的鬥爭〉一文,這篇文章令我印象非常之深刻,當初甚至讀到落淚,但究竟是哪個點觸動到了我,我卻已經忘卻許久,想不起來了,而這就是我對薩孟武先生的第一印象。接著就是在「法學名家導讀」的課堂上聽過薩孟武先生了。

        總之,拉回正題,今天讀《學生時代》,雖然讀的不多,但從薩先生的自裡行間卻有所感觸,除了自己耗費太多光陰,以及為以前學生的學習狀況感到驚訝外,對於一些歷史畫面,充滿著興趣與有所醒思,如在〈家塾及過年過節〉一文中,其如此描寫到:
「在學生趕走張天師之時,社會上的迷信並未泯滅。我們家鄉每年有數次迎神大會。三四月間是迎接城隍菩薩,八九月間又迎接泰山菩薩。據傳說,城隍放出鬼怪,泰山又收回鬼怪,鬼怪一放一收,蓋寓神道設教之意,使人們有所警惕,不敢做出壞事。每次迎神之時,許多菩薩也同時出巡。路上行人擁擠。我們小孩子很愛看,也很害怕。不是怕城隍泰山,而是怕城隍泰山轎前的高爺矮爺,這兩個菩薩,臉是黑黑的。高爺有兩丈高,一搖一擺,慢慢的走。矮爺高不及三四尺,跳來跳去,往往前趨數步,忽又返回身來,向高爺鞠躬。路上若有小孩,他常跳到小孩面前。小孩見了,安得不怕。」又另外一段文字描寫到「當鄭成功由閩渡海來台之時,祖宗墳墓均在閩省,每年中元節為了紀念祖宗,以示不忘本之意,故大大拜之了一番。反之,中秋節,則「月圓人不圓」,所以台灣之中秋節不如大陸熱閙。日本侵略台灣之後,不欲本省人積有資本,對此迷信而又浪費的習慣,不但不加禁止,而且予以鼓勵,經過五十年的光陰,七月的大拜拜遂成民間習慣。民間窮了,日本容易統治。因為革命工作須有閒暇的時間,又須有充裕的金錢。人民一年之所得,于一天大拜拜之中,全部用完,那有金錢;而為了維持生活,又那有閒暇。然就另一方面觀之,日本這種政策是失敗的。因為中元節乃紀念祖宗,即紀念大陸的祖宗。台灣與大陸隔有一海,而不會中斷者,實賴這種習慣。本省同胞屈服于日本鐵蹄之下,垂五十年之久,而仍不會喪失民族意識者,亦賴此習慣。」


        看完這篇文章,除了對薩先生描寫七爺八爺隨同城隍出巡,栩栩如生,讓我想起童年記憶,自己也曾由衷又愛又怕外,我看了薩先生的文章,有了些不同的想法出現。這些場景是薩孟武先生於起小時候,即清末時期於福州城裡見到的,從其之描述,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場景與目前台灣街頭所見到的神明出巡場景,相去不遠,在筆者居住的城市新竹與台南更是時常有之,新竹城隍的繞境,可說是每年台灣宗教的盛事,七爺八爺於每年的中元普渡之時,必定隨著城隍爺出巡,萬民虔誠朝拜。然而這些當年出現於福州城裡的場景,卻已不見於中國的各省城之中,要見到如此盛大的宗教活動,萬民參與,恐怕只能到台灣來見識了。而於中國再也見不到此場景的原因,不外乎所謂的文化大革命了。究竟這些所謂的「迷信」是否應該遭受「泯滅」呢?曾以中華文化復興自居的國民黨政府,將所謂傳統的「中華文化」,無意間保留了下來,相較於文革後的中國,這些文化似乎將要消失殆盡,幾個世代後,這些曾於中國本土發生過的場景,也只能在做鼓的人群腦海中以及藉由這些書中的文字來想像了。


        作者於文中,另外對日本政府的殖民統治作出批評,但於此筆者卻有不同的想法,台灣的廟會活動、大拜拜等,日本政府究有無鼓勵且無禁止,值得考究,但是如此盛大之廟會活動,會使得人民窮苦,卻不一定,在多次的田野訪問中,筆者認為,在當時有如此多的寺廟活動,甚至月來越興盛的狀況下,除顯示台灣的經濟狀況不差外,寺廟經濟更促使了島內的經濟發展,以及達到全台經濟熱絡、錢潮流動的現象,何來使台灣人民窮困之有?又於日治台灣末期,皇民化運動的推行,若持續下去,台灣的民間宗教活動將會如何?會與文革的效果相同嗎?值得深思,但總之,無論如何,台灣這些傳統文化是保留下來,存在至今了。


        又台灣人民保留的這些文化,與作者筆下的民族意識,究有無和現今中國人民的文化與民族意識相同,又是一值得思考的問題。兩岸人民思考的月亮和所想的月亮,究竟是否為同一個月亮,也更直得玩味了。經過長時間的經歷,和不同政權的統治,原本共有的文化,變做了有所歧異,甚至不相同的情況之下,人民該如何應對,就有待歷史來見證了。


        但總歸來說,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實為有趣,勾起了筆者許多想法,以及引起了使人振奮之心,期望在閱讀過程中,能有更多收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