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圖書館讀書時,在置書架上看到了一本已經從高中起 便很熟悉的書《轉山》,便順手把他帶回了座位。猛然的一 想,前陣子不知道才和誰說過,「什麼?你竟然到現在才看 這本書!」,但說真的,我雖然對這本書感到熟悉,但卻壓 根都沒有看過。不知道為什麼的,自己就是不大想去看這種 旅遊經驗與分享的書籍,思考了一陣子之後,隨著許多想法 一股腦的湧上心頭,我想原因正是在於自己的旅行風格還是 自己創造吧,看多了不免會羨慕起別人的旅行風格,覺得別 人怎麼這麼厲害,於是便開始模仿他人的風格起來。或許有 人會說,不會阿,多看看別人的分享,對自己會是一種很大 的激勵,燃燒起內心熊熊的烈火,非要來場驚天動地的旅行 不可,但最後呢,能真正付諸實踐的人有多少?最終還是回 歸於羨慕他人的迴圈之中,無可自拔。就如我自己來說,時 常聽取了許多前輩的旅遊經驗,當下都覺得,wow, it's so cool! 好想跟學長一樣!但最後不是原地踏步,就是不適合自己而興趣缺缺放棄。
有關於不適合自己該怎麼說形容呢,舉個例子來說吧,算是 個鐵道迷的我,每次在上社課時,總是會拿劉克襄很有名的 一本書《11元的鐵道旅行》來說嘴,我說「不知多少男、 少女,或者抱持著旅行憧憬的人,看了這本書後,自己搭著 火車來到這些火車站後,下車在車站附近走了走後,卻敗興 而歸,覺得什麼跟什麼,這地方怎麼會如此地無聊」,我想 ,這原因在於,除了多虧於作者本身的文筆之外,最重要的 差別就在於心境了,有首詩寫的很好,其中一句叫做「心遠 地自偏」,每個人內心所嚮往的東西都大不相同,換句話說 ,你內心若還尚達到「禪之境界」,就算別人對此一境界形 容的多美好,你卻始終依舊無法體悟。
在某一次歷史系上的演講,某位老師說「每當你帶著不同的 觀點或者是角度重複去相同地方之時,你會發現,你每次看 到的東西都會不一樣」,你會頓然發現,奇怪,這東西怎麼 之前都沒有注意到呢?每當社課說到這裡,我就會秀出台南 開基天后宮的照片給大家看,沒錯,大家的反應就是,就是 廟阿XD,而重點就是在這裡,你的心境和所抱持的想法, 就是和劉克襄不同阿,你要怎麼覺得有趣和浪漫呢?但你也 不要因此感到失望,因為你也有的觀點和想法,看的出和別 人不同的地方,那久是屬於你旅行最好的價值與意義。所以 ,我才認為不要一昧追求、羨慕別人所經歷的旅行場景,來 場屬於自己的旅行吧!
因為以上原因,所以我仍不打算把《轉山》給讀完,於是只 隨手翻了翻,看看自序以及書中幾張圖片,而其中一張拍攝 作者自己寄給自己的明信片的照片,吸引了我,相信認識我 的人都知道,我非常喜歡在旅途中寄明信片給自己,寄明信 片也逐漸成為生活裡不可或缺的習慣。我看了一看有關明信 片這一部份的內容,發現敘述著實平淡無奇,只是在闡述其 為了寄明信片,要確認該貼多少錢郵票的問題而已。但我想 ,這件事在作者當下心中想必有其重要地位,而旅行就是這 樣,一件在長人眼中、日常生活中看似普通不過的一件事, 在作者心中,卻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而這本書,對我而言,傳達出最重要的事情,應該就是旅行 時面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了吧!儘管我們的生活總面臨未知的 將來,但對獨自在陌生環境中旅行的個人而言,這種未知足 以讓人裹足不前,不敢前進,可這未知的背後卻又隱藏著無 限的驚奇。而一次又一次的旅行,感覺就好像在挑戰自己面 對未知恐懼的極限在哪裡。我是一個不大喜歡騎機車的人, 總覺得騎機車是件危險的事,但面對未知背後所帶來的驚喜 ,我還是硬著頭皮給他騎下去,其他經過大街小巷、山路平 原,旅行台灣各個角落,而我依舊相信旅途沒有結束的一天 ,台灣還有太多太多地方沒有去過。
這學期修習台灣原住民史專題讀了兩本史料,分別是眾所皆 知郁永河所著《裨海記遊》以及曹士桂《宦海日記校註》, 在加上一些歐洲傳教士的日記,當時無論中外之人,面對台 灣這塊土地,想必也是充滿著種種恐懼,離開自己熟悉之地 ,來到這看似荒蕪未開化的小島,一切都是未知的,儘管眾 人對他們有所勸阻,他們依舊決定親自前往,我想這一點都 不亞於《轉山》中所描述的西藏之旅。雖然我無法體會前人 他們真實的感受為何,但旅行給我的經驗實在太多太多,看 著先人遊記種種,一定會記錄的便是這台灣海峽的黑水溝, 便想起我前年到金門搭船的經驗,講到旅行,我每次一定會 跟朋友說,我們體內都流著勇於冒險的基因,只有你祖先敢 冒著險搭船過台灣,我算是很不會暈船的人,但那只因為7 .8級風浪就讓我吐到現在都記憶猶新的膽汁味道,我恐怕 一輩子也忘不了,文獻紀錄中,可能怎麼也上不了岸之黑水 溝的印象,我終於能有些許體悟。
旅行對我而言,當然和前者所述的各位,有著截然不同的定 義與意義,我不用去羨慕別人所經歷的,因為我也有自己所 經歷獨特的旅行經驗,就像《轉山》作者在全書最後所言, 那買我單車的年輕人,我不能想像,他騎的比我更高更遠。 所以,羨慕別人做什麼呢?放寬心的去旅行吧。觀察不同文 化中的人們與生活,以及實際體會吧,這應該是我重要的旅 行意義了。
每每想到旅行,總會想到升大一暑假,就因為老江的一通電話,跟我炫耀著「我在屏東枋寮吃海產ㄟ,這裡的 人都好熱情喔,你要不要來」,我就衝他這句,隔天早上六 點搭著區間車,一路從新竹殺到枋寮,在坐莒光轉到台東和 他會面。那次旅行對我而言,充滿著不斷地驚喜與恐懼感, 騎乘機車的危險感,在加上摔車的關係,使我那次的旅行後 段充滿著壓力,好怕再摔車與賠錢,即使在海端加油站遇到 了熱心的原住民姐妹,要帶我們去醫院,我的臉好像也完全 笑不出來。但這趟旅行也實在給我太多,第一次到台南以南 、到東部、到多良車站(還是晚上)、騎南橫、雷田的19 4碎石路段、好大條好大條的馬路,但種最重要的是「給了 我敢踏出去旅行的第一步」,這一步對我而言,實在太重要 太重要了!我曾經一直羨慕著振豪他在旅行中與他人的種種 ,背著二胡就這樣流浪,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一路上可以 節是好多朋友,而我的親和力好像就沒有這麼強,且雖然到 現在,我已經去過枋寮許多次,還是沒有體會到振豪所說的 場景,但現在想想,那又如何?振豪有他獨特的人格特質與 寶貴的旅行經驗,而我也有我獨特的性格與美好的回憶,所 以,比較什麼呢?
勇往直前編織出屬於自己的旅行夢與實踐吧:) @台東海端、關山
有關於不適合自己該怎麼說形容呢,舉個例子來說吧,算是
在某一次歷史系上的演講,某位老師說「每當你帶著不同的
因為以上原因,所以我仍不打算把《轉山》給讀完,於是只
而這本書,對我而言,傳達出最重要的事情,應該就是旅行
這學期修習台灣原住民史專題讀了兩本史料,分別是眾所皆
旅行對我而言,當然和前者所述的各位,有著截然不同的定
每每想到旅行,總會想到升大一暑假,就因為老江的一通電話,跟我炫耀著「我在屏東枋寮吃海產ㄟ,這裡的
勇往直前編織出屬於自己的旅行夢與實踐吧:) @台東海端、關山
2013.04.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